蕭恩兩天前去參加一個晚宴,酒酣耳熱之際,一個素未謀面的長者,問我從事哪一個行業,蕭恩就答,是在做”聯合家族辦公室”。只見這位長者噗哧一笑,說”台灣應該沒有什麼真正的聯合家族辦公室吧,都是些賣金融商品或保險的,或者是幫人家做傳承規劃架構的!”

蕭恩心裡有點難過,就像久久以前,蕭恩還在大公司的投資部做事的時候,有一次去聽音樂會,一個鼎鼎有名的流行歌手問起蕭恩是做哪行的,蕭恩答說是做”資產管理”的,那位歌手的表情從笑容親切、變得僵硬尷尬後,迅速離開。可能是因為他覺得蕭恩說不定會趁機來推銷產品,而他過去的經驗並不好。

台灣是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從事金融或資產管理業的,每個人都很聰明,可以想出很多創意。使用”家族辦公室”這名稱來賣產品或服務,也是創意之一。但若對各國相關法令做些搜尋,就會知道”家族辦公室”這個名稱的起源,與金融商品顧問買賣相關法令的豁免權有關。

真正的家族辦公室,是根據超高淨值家族對於家族發展及財富增長的規劃路徑,為家族提供資產配置、法遵合規、家族企業創新發展、家族成員教育等等的建議,並協助家族執行這些建議,是家族內部信任的顧問。亞洲家族辦公室協會主席羅孟君曾說: ”沒看過家族辦公室在賣東西給客戶的”。

家族會需要內部顧問,是因為顧問可以替家族創造價值。相較於亞洲的富豪喜歡DIY(自己動手做),歐美的有錢人相信沒有必要什麼事都自己做,有些事最好讓有特別素質的其他人來幫自己處理。隨著財富增加,新一代的亞洲富豪更願意把家族財富管理的工作,轉移到自己的家族辦公室中。在過去的10年,位於亞洲的家族辦公室的數量已從50個左右增加到500至1000個之間。

結論

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政策專家Chuck Collins認為,億萬富翁及其家族辦公室利用瞭解遊戲規則來促進他們的利益,並以代際傳承來保護家業,試圖阻止正常、自然的財富分配過程;哥本哈根商學院的Brooke Harrington擔心富豪使用家族辦公室服務會使他們擁有更多的戰備,因此市場就更難以對富豪進行約束。社會主義的專家,似乎比很多亞洲的富豪更瞭解家族辦公室對於保護家業的影響性。

位在台灣富豪們,開始重視”家族辦公室”功能的時候到了!!!

2020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讓身為一個專業投資組合經理人的蕭恩,實在很難瀟灑地起來。先不說沒辦法定期出國省親,而投資組合的波動幅度擴大,也讓蕭恩連續數月必須天天正襟危坐! 不過最近輝瑞(Pfizer)莫德納(Moderna)、和阿斯利康(Astra Zenica)等藥廠已研發出疫苗,金融市場對於疫情持續擴散的恐慌已逐漸消散,新冠肺炎疫情在2021年的下半年被有效控制的可能性極高,屆時蕭恩又可以笑容滿面、定期出國省親、又不必天天被投資人盯著問東問西啦。

一旦大多數民眾的生活因施打疫苗後開始恢復正常,經濟成長的動能就回來了。之前歐洲和日本等已開發國家都相當慷慨地給企業補貼工資,讓企業得以保留勞動力,而美國瞬間暴增的臨時性失業人口,有很多已經陸續續重返工作崗位,這些事實都代表著疫情對經濟長期的影響非常有限,受衝擊的時間可能只侷限在今年與明年的前半年。

蕭恩在參考了全球機構的報告之後,判斷在2021年,美股有可能仍有15~20%的上檔空間。主要原因是: (1)股價與利率向來是負相關,短期內各國央行預計仍將維持低利率政策,股票價格因此可望維持在較高的評價水準;(2)美國在疫情發生之前並沒有明顯影響經濟前景的問題,企業營運獲利情況都處在正常軌道;此次因疫情的不確定性造成企業營收與獲利大幅萎縮的情況,將隨著民眾生活逐漸恢復正常而改善。各企業的獲利在明年預計將擺脫衰退的陰影,回復到獲利增長的軌道上。

既然知道後續大家的生活將慢慢回到過去的常態,而疫情敏感的產業股評價已明顯低於歷史合理範圍,隨著大家恐慌心理逐漸消除,過去因疫情重挫的相關類股,隨著營生與獲利逐步回溫,可望迎來比其他產業類股更多的成長空間,擺脫低迷的走勢,逐漸恢復應有的評價。

結論

2020年非典型的市場經歷終將落幕。老牌資產管理公司資深業者曾說,大多數人無法理解評價的意義,經常在能夠取得超額報酬的最好時機退場、或是在市場已經瘋狂的時候進場。展望2021年,及時把握那些營收獲利都將因人類日漸回復正常生活而返回軌道的疫情受害產業所帶來的機會,提前佈局,才是投資人在此時此刻應該做的正確決策。

蕭恩的幾個朋友,前一陣子都打電話來問一的類似的問題,就是自己手上持有的FAANG股票是不是該賣了! 新冠肺炎的病毒爆發,使得金融市場在今年三月間快速下挫,但FAANG這五檔美股,在三月之後股價勢如破竹、看回不回,時至今日,與年初相比,股價已經又漲了49%。

回顧2019年,科技股的走勢也非常亮麗。在2019年底,就有許多重量級的市場分析師認為包括FAANG在內的許多科技股股價已經過高,有泡沫化的疑慮。殊不知2020年這一年,這幾檔科技股票的價格又再創下令人咋舌的新高。難怪蕭恩的朋友一個比一個心焦,大家都怕泡沫破了,損失不貲啊!

但並不是所有的泡沫都會爆裂! 根據相關專家研究自1928年以來的40個泡沫行情 (指2年內至少上漲100%),最後演變成崩盤 (指2年內至少下跌40%)的,只有大概一半左右。但如果泡沫最後的確爆破,那麼這些泡沫行情就會非常迅速地造成相關類股的損失。

另外研究也發現,崩盤的規模與飆漲的幅度有正相關;也就是急漲更容易造成重挫。產業類股要是上漲50%,未來兩年內崩盤的機率只有20%;若上漲100%,崩盤機率有53%;若上漲幅度達150%,則崩盤機率高達80%。

FAANG股票到底有沒有泡沫化的疑慮? 諾貝爾獎得主席勒曾用以下幾個標準,來判定市場或股價是否有泡沫現象,也許能作為我們判斷的參考:

  • 資產價格是否上揚?
  • 大家對價格上揚是否感到興奮?
  • 媒體是否有跟著炒作報導?
  • 是否出現市井小民一夜致富的故事令人稱羨?
  • 一般大眾對於該種資產類別是否越來越感興趣?
  • 對於價格飆漲,是否有新時代的理論為辯護基礎?
  • 金融機構的放款標準是否降低?

結論

標普500指數今年初看似已經上漲12%,若扣除佔市值比重大、股價又持續狂飆的FAANG,實際才上漲了5%。投資人若能避開已具有席勒泡沫判斷標準的產業及個股,持有價值仍持續被低估的標的,自然可以趨吉避凶,不需太擔心股市泡沫化對自己投資組合的影響。

蕭恩在今年3、4月的時候,因為伴隨新冠疫情突如其來的股災影響投資組合績效,被眾合夥人罵慘了。蕭恩那時說,會有V型反轉啦!不要怕! 蕭恩的合夥人找了無數的理由挑戰蕭恩的說法,幾個人臉色凝重的看了無數資料、討論了不下上百回合,最後終於有了共識。

好啦! 剛剛公布的美國2020年第3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比去年同期回彈了33.1%,上升的幅度為有史以來最高。同時,美國勞工部的最新失業救濟申請數據顯示,美國每週初次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降至3月份以來的最低,顯示美國的經濟與就業市場正從疫情的深淵中V型反彈。分析GDP的細項,可以看到「消費增長」、「房地產需求旺盛」、以及「工業補庫存」帶動了美國經濟在第3季度的復甦,這也印證了蕭恩之前對於美國經濟與就業市場將V型反轉的預期。

然而,亮眼的經濟數據卻抵不住金融市場的恐慌情緒。美國國會一直吵架不發錢、秋天到了歐美染疫人數驟增、美國總統選情膠著、疫苗人體實驗結果生不出來,使得10月美國股市經歷了自今年6月以來最大幅度的拉回修正,吃掉了前幾個月V型反轉的收穫。

不過蕭恩認為「美國總統大選的不確定性」與「新冠疫苗研發時程的延後」屬於短期的不確定性,這樣的不確定性預計在未來1~2個月後將逐漸明朗,其中財政刺激方案可望在總統大選後,由勝出的一方主導而加速推出,將有望在短期提振股價。

另外德國、法國重啟封鎖時提到希望將對經濟的衝擊控制在今年3月封鎖時的一半、同時提出補貼企業的配套紓困方案以降低對企業與就業的影響,如此有序的安排,與3月時的措手不及截然不同。因此蕭恩認為金融市場重現今年3月的恐慌時刻的機率蠻低的。

最怕的是疫情仍持續升溫。若各國政府不得不提高封鎖措施的等級,則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就會比較大了。伴隨封鎖措施而來的是未來的不可預測性,若各國政府升高封鎖等級,則股市有可能會出現超過10%以上的修正。

結論

面對變局與升高的不確定性,應該密切關注疫情後續發展。投資人可固守現金流量穩定、資產負債表健全、評價合宜的投資標的,並隨著時勢動態調整投資組合與現金的比重。疫情日趨嚴重的當下,投資人可考慮降低股票比重、提高現金水位。另各國重啟封鎖措施將影響原油需求復甦的時程,油價短期有拉回到35元以下的可能性,能源產業將首當其衝,也會建議減碼能源方面的部位。

在最壞情境發生時投資組合仍可以持盈保泰、等待機會,才是最佳策略。

對於很多華人來說,「有土斯有財」是非常根深蒂固的觀念,這連帶使得大中華區的多個都市成為全世界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地方(見下圖紅框),以台北為例,平均而言,需要不吃不喝19.44年才能買得起一套房子,這還不算是購房難度最大的地方,若想要在北京、香港、深圳等大都市買房,分別需要累積43.13年、40.99年與40.72年的收入,這樣的高額房價很明顯已經超出一般人的可負擔範圍。

雖然從房價收入比來看,上述這些城市的房價高不可攀,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有泡沫破裂的風險,但深一層研究細想,可以發現高不可攀的房價背後反映的是「收入分配的不平均」。

以中國為例,吉尼係數(用來衡量財富分配的公平程度)由1990年的0.35成長到2015年的0.5(見下圖),代表過去3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財富分配不均的狀況日益嚴重。據統計,中國頂端1%的家庭占有全國1/3以上的財產,而在「有土斯有財」的觀念驅使之下,北京、上海、深圳自然成為中國有錢人置產的首選。

同時間,中國的中產階級也正快速成長,預計2030年中產階級的人數將達總人口的1/3,其中北、上、廣、深等重點城市,薪水早己超越台灣,高階主管在大陸工作的薪酬,是台灣工作的1.89倍,如果進入外商公司,更可能達到1.96倍。

也就是說,這些大都市的房價確實令一般人感到吒舌,但是快速累積財富的中國富豪與快速增加的中產階級才是拉動房價高企的主要推手。

依據官方統計,台灣前10%和前1%的有錢人的財富,佔全國財富的比重為63%和24%,吉尼係數約0.338,財富分配不均的狀況與其他國家相比,似乎並不算嚴重。但實情恐非如此。因為富豪會利用租稅規劃,把錢放在海外,而台灣受限於特殊的國際地位,能夠與其他國家簽署雙邊租稅協定的機會有限,因此稅務機關對台灣人的海外資產掌握度有限。瑞銀集團曾發布報告,估計台灣人有5000億美元的資產放置海外,僅次於中國大陸1.4兆、美國7000億美元。於此背景下,台商海外資金回流購置台灣不動產的消息仍時有所聞,這也解釋了為何台灣在薪資成長停滯多年,但房價仍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結論: 在都市化的過程中,主要大都市的房價節節高升,在華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影響下,使得大中華區的多個都市成為全世界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地方,已遠超一般人的可負擔範圍,然而,快速成長的富豪與中產階級才是推高房價的主要族群,通常他們具有比較好社經地位與穩定收入來源,也是歷史性低利率(浮濫的資金)的主要收益者,在政府政策或利率環境沒有重大改變之前,房價可能很難有顯著的拉回。

當我們要進行資產配置的時候,不動產投資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主因是短期而言,不動產具有穩定收益、分散投資組合風險的效果,長期而言,具有抵抗通膨、保值增值的好處;但問題是該如何有系統的評估一個國家/區域房地產長期的潛在成長空間呢?

「人口結構」、「經濟成長速度」與「城市化率」因為具相對較高的可預測性,因此是我們想要進行不動產長期基本面分析時可以藉助的重要參考指標(相關內容可參考蕭恩部落格上面的不動產系列文章),以下我們將借鏡日本的發展經驗,協助我們以古鑑今,挖掘下一個不動產的投資亮點。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經濟迅速恢復增長,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見下圖),1945-1975 年的 30 年間,城市化率年均增長 1.6%,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到 1975 年城市化率達到 76%。而在 1976-2000 年間,日本的城市化進展緩慢,城市化率年均增長僅為0.2%,城市人口增速大幅放緩,到 2000 年城市化率僅為 78.7%。

就在城市化率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也帶動日本的房地產快速飛漲,1945年至1975年期間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帶來大量城市住房需求,推動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因此日本的住宅用土地價格指數也從1955 年的 1.5 上漲至 1974 年的 71(見下圖),20年間快速成長超過40倍。

然而,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增速不斷下行,日本的經濟轉向低速增長,1975 年後日本城市化進程也進入調整階段,1960年以後,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增速就在不斷下降,經濟也逐漸告別高增長狀態,GDP 潛在增速從 1955-1975 年的年均 8.4%大幅下降至1976-1990 年的年均 4.0%。日本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都告別了高速發展,1975-2000 年間日本的城市化率僅僅從75.9%小幅提升到 78.7%。

結論:從日本過往的經驗來看,城市化率的快速提升,代表著大量的城市住房需求,這將推動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然而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增速不斷下行,日本的經濟轉向低速增長,城市化進程也進入調整階段,房價的增速也因而趨緩,因此,當我們要進行不動產的長期佈局時,可透過「經濟成長速度」與「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的研判,挖掘出未來城市化率增速較高的區域或國家。日本的經驗並不是特例,中國不動產飆漲的背後與日本有著非常類似的軌跡,在過去30年間,全世界城市化率增長最快的20個城市當中,中國就包辦了其中11個(見下表),當然也就造就令人咋舌的超高房價,與日本相同的是,在中國城市化率快速增長的背後,是超過10%的經濟成長與持續增加的勞動年齡人口(見下圖)。

世界银行报告:中国25年内将少9000万劳动人口_手机新浪网

你在台中市的西區買大樓裡的一戶房子,和在台東偏鄉地區買一棟透天厝,有甚麼不同?表面上看,都是買了一個居住空間,但在台中買房子,真正買到的,還有較多的工作機會、方便且優質的醫療體系,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以及就近參加藝文活動的機會。因此,當你在購買房屋的時候,實際上是購買了當地工作、醫療、教育、文化等等資源,這些資源在台中顯然比台東來得多,可以想見為何台中的房價一定遠高於台東。

換言之,因為大城市往往有較好的就業機會與較高的生活品質,因此隨著經濟發展的發展,人口有往城市集中的趨勢,因此一個國家或區域的都市化比率(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就是衡量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

下圖是過去五百年主要國家都市化比率(urbanization rate)的成長狀況。我們可以觀察到,經濟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例如美國、日本,它們的都市化比率相對領先於其他國家,而中國在過去20年中,伴隨著經濟的快速成長,都市化比率也由不到40%快速躍升到近60%。

根據PWC的彙整統計,全球GDP的85%來自城市,目前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區,每周有150萬人加入城市生活的行列,其中以非洲和亞洲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尤為快速

然而成長中的城市要想以目前的速度繼續擴張,就需要對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根據PWC估計,僅在未來10年內,全球將在城市的基礎設施上投資78兆美元,以適應都市化比率的增長。其中,紐約,北京,上海和倫敦僅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就將需要8兆美元,這代表因應都市化的需求,將有更多的政府資源投入到大城市的基礎建設當中,這也代表城市與鄉村的差距可能進一步被拉大,生活在城市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基礎設施與更佳的生活品質,然而城市土地的供給是有限的,在都市化比率持續提升的狀況下,持續成長中的大城市其核心地段往往是不動產投資的不敗選擇。

目前看起來(參考下圖),美國、歐洲、日本等經濟相對成熟國家,都市化比率已達80%,要再繼續上升的空間有限;中國在過去經過20年的快速發展,都市化比率也已達到60%,北上廣深等一級大城市的房價漲幅也已具體反映此一情況。中國的都市化比率未來雖仍有一定的成長空間,但東協、非洲等國家目前都市化比率較低,代表未來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其發展進程將取決於當地的經濟成長與基礎建設的投入狀況,值得我們後續持續關注。

結論:

都市化(Urbanization)是文明發展的趨勢,也是各國政府資源投入的重點,在大都市裡生活代表著可取得較多的工作、醫療、教育、文化等資源,因此在評估未來房地產的成長潛在空間時,都市化比率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若對海外不動產投資有興趣,可透過參考下列統計資料的圖表,找出值得留意的國家/區域,再做進一步的研究與評估。

自2008年以來,每當美國遭遇重大經濟危機的時候,聯準會就會啟動寬鬆的貨幣政策來維持經濟的發展。2020年病毒疫情引發史詩級別的經濟危機,3月份美聯儲緊急降息、並快速擴大其資產負債表,確實發揮了成效,讓美國暫時渡過「活久見」的「失業率快速竄高」以及「企業流動性緊缺」的緊急危機。然而,此次美國為因應疫情而以直升機撒錢,是否會造成惡性通脹的副作用,是很多人非常關心的課題。

直升機撒錢的副作用-惡性通脹

直升機撒錢,簡單來說就是各國央行直接為政府預算進行融資,融資方法就是央行打開印鈔機然後將鈔票提供給政府。歷史上有許多國家曾使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政府財政困難的問題,但一旦該國政府習慣於用印鈔來解決財政困難,那麼該國貨幣的信用度將會受到質疑,進而引發惡性通膨的風險。當惡性通膨失控竄升時,將會削弱個人財富的價值,同時債券價格也將重挫,連帶也會牽連為了符合監管要求而持有大量政府債券的金融業。

有越來越多專業機構警示美元有走弱的風險

面對二次疫情的威脅,美國有可能會再次擴大舉債,祭出財政支持方案,因此市場對於美元可能會貶值的擔憂其實不無道理,其背後的邏輯主要是考量: (1). 應對新冠疫情時,美國重啟經濟過早,使得染疫人數持續增加,許多州被迫再次封城,經濟活動再次停滯,失業率恐將繼續攀升; (2). 為透過大規模刺激計畫來支撐經濟,美國政府持續擴大借支,6月的預算赤字,已暴增至8640億美元,美元利率估計將在更長時間內,維持「接近零」的水準; (3). 歐元對投資人的吸引力,正逐漸增加,歐洲經濟雖受疫情重創,但歐盟各國已就7500億歐元紓困振興方案一事達成協議,代表著歐元區「財政政策的協調性」已進一步得到強化。

在大量印鈔救市的背景下,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受到質疑

美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表示,美元作爲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正面臨考驗,美國應對新冠疫情的能力及其管理國債和財政赤字的經濟政策是否有效等因素,都將決定美元是否能夠通過考驗。美國必須維持美元的公信力及全球對美國的信心,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元的地位將岌岌可危。

美元可能貶值,但失去儲備貨幣的地位難以想像

美元走弱與其他貨幣幣值的相對強度有關,但其是否走弱、或是走弱否會引發美元失去儲備貨幣的地位,則不必然相關。但美元若失去儲備貨幣地位,則代表全球金融體系運作的計價根本,將出現重大改變,這樣的風險不容輕忽。若要觀察這件事情的進展,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觀察:

  1. 主要的貿易計價單位: 在削弱美元的主導地位之前,新的共同貨幣仍有一些重要障礙需要克服。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全球大約85%的外匯交易是兌換美元的交易,半數以上的國際貿易也是以美元計價。目前歐元在全球外匯存底中,仍大約只有20%的占有率。於此情形下,只要美元在國際貿易中扮演的角色不變,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就很難動搖。
  2. 終極的避險工具: 面對疫情,除了美國之外,歐洲、日本與英國也在擴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見下圖),其中日本、歐洲在疫情爆發之前就已經多年持續進行量化寬鬆政策,而美國公債的收益率仍遠較日本、歐洲公債具吸引力,這也說明了為何在危機時,美國公債仍是金融市場上的主角,是有避險需求的投資人,主要購入的標的。
  • 人民幣的崛起: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近期迅速發展,中國也期待人民幣可擁有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然而,人民幣最大的障礙是匯率與交易都受到嚴格控制。在過去的美國大選中,中國經常被指控操縱人民幣的匯率,因為許多企業認為人民幣匯率被人為壓低,以保護中國的出口。中國同時也限制外資持有中國國債的數量,但儲備貨幣往往以政府債券的形式被持有,而非硬通貨,種種持有國債的限制,讓人民幣成為全球儲備貨幣之路充滿險阻。而在疫情爆發之後,西方國家對於中國威脅的恐懼與日俱增,香港國安法的通過,更增加了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政府的不信任感,意識形態的差距,是阻礙人民幣進一步成為主要儲備貨幣的鴻溝。

結論: 近期美元走弱,主要是反應疫情之後大家對於金融市場逐步回穩的觀察(risk on),也就是無須再持有過多的避險性資產(美元及美國公債)而導致。在美國快速擴張資產負債表之後,美元的地位受到質疑雖不無道理,但是美元對於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至關重要,也是目前國際貿易的主要計價單位,短期內並沒有看到更好的替代方案,畢竟,經歷疫情之後,除了美國,其他的國家也都傷痕累累,各自有各自的問題,因此,就長期資產規畫的角度考量,美元資產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二次疫情的擔憂,再次點燃投資人的恐慌情緒

對於很多人來說,2020年肯定是個標誌性的一年,開年Kobe Bryant的過世,讓看著他打球長大的蕭恩唏噓不已,接著新冠病毒疫情的大爆發帶走了許多人的生命,也讓人見識到在大自然的力量之前全球金融體系是多麼的不堪一擊,面對市場要懂得敬畏並謙虛以對,不再是老生常談,連股神巴菲特也說3月的美股連續熔斷是他此生罕見-活久見(活得夠久才能看見)。

然而就在金融市場逐漸穩定之際,本周傳出美國近15個州的新增病例數已經創出了歷史新高,6/11 美股快速下跌6%,恐慌指標(VIX)更一舉突破40%,再次勾起來大家對於3月暴跌的恐怖回憶,疫情是否再次復燃? 成為所有投資人急於了解的共同問題。

蕭恩不是公共衛生專家,所以也不知道已消退的疫情是否會再次死灰復燃,但是,就投資的角度而言,比二次疫情更重要的是「美國是否重拾嚴格居家禁制而讓經濟活動再次陷入冬眠狀態」?

即使疫情二次來襲,但經濟活動重回3月全面凍結狀態的機率極低

蕭恩的想法是,關於美國重拾嚴格的居家禁制,從公共衛生的角度而言立意良好,但是經歷過3月到5月的封鎖與摸索,歐洲與美國民眾的公共衛生意識已經獲得提升,同時政府更加了解該如何應對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因此,在考量對經濟的衝擊後,有限度地開放活動應該是比全面性的封鎖更為實際的選擇,主要的想法說明如下(下列圖表來自Financial Times):

  1. 根據統計研究,透過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室內聚會、戴口罩可有效降低感染機率
  • 戴口罩:在疫情的初期,歐美民眾大多抗拒戴口罩,甚至會對戴口罩的人持有異樣眼光,隨著疫情的發展,歐美民眾逐漸建立帶口罩的公共衛生意識,這對於抑制病毒的傳遞,起了顯著的效用,根據統計,戴口罩可以讓傳染率由17%下降至3%。
  • 保持社交距離: 隨著社交距離的增加,感染的風險隨之下降,在不到1米的間距內,被感染的機率為12.8%,在超出1米的地方感染機率下降為2.6%。
  • 避免室內聚會:根據日本研究發現,冠狀病毒傳染力在室內的傳染力為73%,而在室外,傳染力將大幅下降至12.5%,顯見有限度地開放人們在室外活動,同時戴口罩且保持社交距離是可以兼顧防疫與正常生活的方式。

2. 建立迅速發現新病例的機制是防止第二波疫情的關鍵:包含中國、韓國和德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在放寬限制措施後出現了新的聚集性病例(二波疫情),但先前廣泛且無法控制的病毒傳播似乎已得到遏制。主要的關鍵就是透過資訊科技建立迅速發現新病例的機制,以韓國來說,實施了廣泛的檢測,並利用手機數據、信用卡交易和錄像追蹤感染者與接觸者,以發現感染病例並減緩傳播,證明了放寬管制後,建立迅速發現新病例的機制,仍然可以有效避免疫情擴散。

3. 再度全面重啟封城措施的經濟與政治代價高昂: 根據OECD預估,受到3月採取嚴格的居家限制的影響,美國經濟今年將衰退7.3%,明年將預估將成長4.1%。但如果實施第二輪封鎖措施,則美國經濟今年預估將收縮8.5%,明年的經濟成長下修至1.9%。這代表美國在大幅舉債發放福利的同時,要面對的是更深層的經濟衰退以及更緩慢的經濟復甦,因此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指出,「我認為我們已經體認,若經濟停滯,將造成更大的危機,將不會再實施封城措施」,這也是很能理解的,畢竟,美國經濟回復常軌的時間拖得越久,美國失業的問題就越難解決,尤其今年11月又要進行總統大選,蕭恩認為,如果美國真的進行第二輪的封鎖措施,失業率恐居高不下,屆時,即使是行銷操作的天才川普,恐怕也很難複製2016總統大選的逆轉勝。

結論: 基於歐洲和亞洲部分國家重啟經濟活動的經驗,在學校、企業和工廠重新開放之際,民眾行為的改變結合公共衛生政策,搭配建立迅速發現新病例的機制,將有助遏制病毒全面擴散,因此,即使疫情二次來襲,但經濟活動重回3月全面凍結狀態的機率極低,預期金融市場近期的拉回修正,就是提供投資人逢低布局疫情敏感產業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