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恩最近看了一本行為財務學的書,裡面提到美國富達基金公司曾做研究,在2003至2013年中,數十萬投資人帳戶中投資績效特別好的人,共通點是長期沒有交易。這些人為何長期沒有交易?一種是客戶已經去世、另一種則是客戶根本忘記他們有在富達投資。  

這件事在蕭恩的辦公室引起同事間熱烈的討論:客戶服務的主管說,她在2001年買了朋友賣的基金5,000元捧場,然後就完全忘了這件事,最近想起來去查了一下淨值,竟然已經變成48,000元,年複合報酬有8%;蕭恩的老闆說,今年3、4月間自己女兒在美國的投資組合因為慘不忍睹,乾脆關掉電腦不再天天追蹤,這幾天因為實在漲得太多,打開來看一下,資產淨值已經差不多又回到年初的水位。

市場股價變動在短時間內經常巨大變動,但蘋果電腦、亞馬遜、百威啤酒、西方石油,在年初跟現在不都是同一家公司嗎? 如果我們是公司的執行長,想的會是在市場危機中找到拉大與競爭對手的機會? 還是像散戶一樣,每天被新聞與恐懼操縱自己的投資行動?

蕭恩回想起2009年間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換掉蔡力行先生的故事。當時全世界經濟還沒從2008年金融風暴中恢復,作為執行長的蔡力行,從保存企業實力的角度出發,裁掉了超過公司原先預定的員工人數;但張忠謀董事長看到的是,未來半導體的應用將加速加快,唯有在危機不確定存在時,才可因為正確決策,迅速拉大與競爭對手的距離

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大多數成功的長期投資者,很少花費過多的時間在追逐新聞事件上。若花了太多心思在與自己投資相關的新聞,就容易因市場變化產生情緒反應和偏見,增加了不理性行為的可能性。但普羅大眾的行為卻經常是跟著消息打轉;也就是說,看到投資組合產生虧損,大多數人都會產生恐懼,想要停損、落袋為安,卻很少人願意在危機中持平看待投資標的應有的價值,維持甚至加碼價值被低估的投資標的。

但這種恐懼,就是使得我們不能用經營企業的角度來看待我們自己的投資組合的原因,結果經常讓我們在不好的時機點做出錯誤的決定,而錯失了原本該取得的市場報酬。美國散戶投資人20年的平均報酬率,似乎也證實了這個結論(參以下附圖)。

結論

過去的歷史可以證明,長期績效優越的投資人,因著眼於長期獲利的機會,共通的特性是投資組合的周轉率大多不高( Morningstar的研究指出: 周轉率小於50%的基金,其績效都比周轉率高於50%的基金長期表現優異)。以經營企業的角度來看待我們自己的投資組合,在危機中找到價值被低估的標的,看準出手,不短視近利、被恐懼情緒引導做出錯誤決策,就不會錯失了原本在危機中可以取得的報酬。

蕭恩的夥伴認識一些金融圈、投資圈的大老,雖然對蕭恩也很肯定,但總是覺得蕭恩的團隊太小,難以讓人產生強大信心。上回說到,股票投資可由深度理解被投資公司的狀況來提升掌握度,但遠比股票市場規模更大的債券市場,蕭恩又有甚麼能耐可以提升投資的掌握度呢?  

蕭恩知道自己能力的極限,從不猜測市場每天的變化。世界上有太多人都在研究利率未來走向,而大多數的時間理市場又極有效率,因此即便拿了許多資源來做相關研究,短期間的命中率也很不見得很高。也就是說,債券投資是很難拿到超額報酬(Alpha)的。

再者,許多的機構都會有優秀的團隊出很多的研究報告,蕭恩電腦檔案裡,每個月都會持續不斷的湧入世界知名機構的研究報告。也就是說,已經有很多人在幫蕭恩作研究啦!! 蕭恩需要做的事,是去解讀這些報告、形成想法,然後落實在投資資產的配置上。所以對蕭恩的團隊來說,最重要的是解讀資訊的邏輯架構以及想法,而不是人數的多寡!!

在大部分的時候,債券是蕭恩拿來作平衡投資組合風險的工具;但若在經濟循環的過程中,利率市場已經擺盪到靠近鐘擺的兩個極端、產生了不效率,那麼因為投資債券會有大賺小賠的機會發生,蕭恩就會看準出手,長線佈局債券組合。蕭恩不喜歡在市場上殺進殺出,因為每次的進出,都代表一個決策;而深思熟慮的決策,需要事前解讀大量的資訊與數據,才能產生確信。

一個大的團隊會產生很多種想法,而這些想法最終都會匯集到作決策的人身上。作決策的人本身的思考邏輯價購及想法,才是最終資產配置績效好壞的重點。這樣一來,是否只有維持一個大團隊才能做好資產配置的工作,就值得再重新考慮。

結論

價值投資大師巴菲特大部分的時間都拿來閱讀與思考,他所管理的波克夏集團只用了不到5個人來管理及決策集團龐大資金的運用。因此,把時間花在閱讀世界知名機構的研究報告、理解各主要國家央行如何看待未來經濟狀況、檢視自身解讀資訊的邏輯架構及想法的有效性、觀察利率/信用市場是否已經擺盪到靠近鐘擺的兩個極端而產生不效率,遠比維持一個龐大團隊天天預測利率/信用/股票市場走向、或忙著買進賣出投資標的,更能取得實質績效。

周日早上,蕭恩經常跟住天母的朋友一起早餐。這個朋友認識蕭恩已經超過25年,但還是對蕭恩投資的功力還是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

蕭恩的朋友說,她的鄰居玩台股超級靈活,常常想到甚麼就隨時殺進或殺出,靠著股票換來換去,幾天進出往往就賺了不少,今年累積已經賺了千萬,難怪珠寶翡翠買不完。末了,還小小嘲笑了蕭恩的投資組合從今年四月到現在賺了30%,也沒甚麼了不起。

蕭恩也很好奇,到底朋友的鄰居是如何決定投資哪一家公司的股票呢? 她知道所投資公司在做什麼嗎? 瞭解公司的商業模式嗎? 對於公司的文化有認識嗎? 看過公司的財報嗎? 明白公司所處的產業格局與競爭環境嗎? 更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她可以在短短的幾天之內,就改變自己對公司的看法,從買入變賣出、或從賣出變買入?

上回蕭恩提到,最好的投資策略,應該是要將資金分散投資在不同種類的標的。在標的分散的基礎上,投資人對於各個投資標的的掌握度,決定了整體投資組合的長期可能回報。因此,對於發行公司的掌握度是選擇標的的重要關鍵。

但掌握度從何而來? 掌握度從深入瞭解公司相關的一切而來。閱讀過往所有與公司相關的產業新聞、財務資料、研究報告、歷年的年報是最基本的功夫;還要從過去累積的知識中,思考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屬於人類工業與生活歷史發展脈絡中的哪一個部分、風險本質為何;接下來必須逐步擴大尋找周邊供給需求等相關的數據並加以驗證;最後,還要瞭解公司的在商場競爭殘酷廝殺中所訂出的發展策略,並與閱讀過的資料交叉比對這些策略是成功、延續或變動。

即便已經做過如此深刻的研究,還必須無時無刻搜尋出與公司相關的最新發展新聞,並回顧過往自己對於這家公司所做的假設是否都還適用。感謝老天現在可以用爬文程式自動搜尋相關新聞與更新數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否則就算蕭恩的團隊每人一天有48小時也是不夠用的啊!!

結論

量子基金索羅斯的二把手Stanley Druckenmiller曾說: “我從索羅斯身上學到很多,但可能最為重要的,並不是你對還是錯,而是在你正確時賺了多少錢,錯誤時賠了多少錢”;巴菲特的夥伴查理芒格也說:”如果把我們最成功的10筆交易去掉,我們就是一個笑話”,都說明了對於標的掌握度,是創造獲利幅度的重要來源。網球比賽中職業選手或業餘球員的能力水準差距很大,投資領域也是如此。著重分析投資標的之商業模式、競爭力與風險本質、採用專注於公司變動的方法進行投資標的的追蹤研究,是投資領域職業選手的必備功課。

上週提到,要提高投資報酬率需選擇高效市場,而股票是各種金融商品市場中長期回報率最高的。許多被動式的股票基金(ETF),近期的投資報酬率也是相當不錯,於是,就有朋友質疑蕭恩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精神、自己來操作投資組合,而這樣的主動操作,看起來績效也沒有那些以投資股票為主的ETF來得更好。

問題是,人不是神,不可能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事。過去的歷史告訴我們,要預測那一類資產會在哪一個時期表現比較好,是非常困難的。高科技股的ETF近期表現也許很好,但若有一筆錢可以投資,大部分的投資人,也不見得會考慮在高點買進;被疫情打趴的實體經濟公司,雖然看起來岌岌可危,但說不定現在是千載難逢的最好投資機會。

這就說明了投資最好的策略,應該是要將資金分散投資在不同種類的標的。一般人資金不多,理專會給的建議大約是股債比例的搭配。但若牽涉到大額的資金,除了股債比率之外、可能還要考慮主/被動式投資配比、風險因子配比、公募與私募配比、海內外資金配比、實物與金融資產配比等等複雜度極高的邏輯與計算。

因 子 
價 值 因 子 
市 值 因 子 
動 因 子 
波 動 因 子 
典 型 指 
流 市 比 p ) 
市 = X 
過 去 1 年 
主 要 表 現 ( " > " 代 表 歷 史 表 現 優 於 ) 
髙 面 價 比 ( 價 股 ) 
低 面 價 比 的 股 票 ( 成 長 股 ) 
低 市 的 股 ( 刂 > 
高 市 的 股 ( 大 盤 股 ) 
過 去 1 年 
過 去 1 率 低 《 ) 
低 貝 塔 係 數 ( 低 波 股 ) > 
與 市 場 貝 ) 過 去 一 年 
高 貝 塔 係 數 波 股 )

結論

在市場有效的前提下,理性的投資人應該考慮兩個問題:投資的預期收益,與可能風險,若要實現較佳的投資效率(即在同一的風險水平下獲得最大的收益,或在同樣的收益水平下承擔最小的風險),若能降低投資組合中標的間的相關性時,就可以在一定的收益水平上降低所需承擔的風險,也就是說投資分散化的投資效率是最大的。

蕭恩的夥伴,為了公司的業務經常風塵僕僕奔走於各大老闆之間;一方面是希望推廣家族世代有序傳承理念,避免後代無謂紛爭的;另一方面則是期待能將國外機構法人模式的長期投資邏輯及思考,帶入家族財富傳承的作法之中。

不過,蕭恩的夥伴被大老闆們打槍的機率不低。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老闆們認為這個世代的經濟環境不好,手上拿著現金最保險。

上週蕭恩提到自己是價值型的投資者,賺的是全球經濟成長的錢;也提到投資的困難,主要在於何選擇市場、如何配置資產、如何決定投資標的、及如何決定投資期間。今天來講講如何選擇市場。

市場這個詞,很多人會與區域發生聯想,比如美國市場、開發中國家市場。但我們今天要著重在金融領域的不同市場: 貨幣市場、商品市場、信用市場、及股票市場。

若有一個投資人在1802年時有100萬美元現金,如果他甚麼都不做,他的現金在2013年只剩下5.2萬美元的價值,平均投報率是 -1.4%;但若他把這筆錢投入股市,這200年間,這筆錢的價值可能變成9305億美元,平均投報率是+6.7%。而債券與商品市場的回報率則介於兩者之間。

現金不是最安全的嗎?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這是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現金的真實價值會因為通貨膨脹而在不知不覺中漸次遞減。也許很多人覺得200年這種時間寬度太大無法想像,但若把時間寬度縮小到20年,大家一定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每100元可以在超市買到的食物變少了。也就是說,若要持有現金,還不如現在就把現金全部花光,因為明天的現金比今天的現金不值錢!

結論 公司的股東及債券投資人,可以直接享受因經濟成長及企業獲利所帶來的各種利益。比之持有現金以避免虧損,長期而言,多元配置全球股票、債券及商品的市場,可以確保財富的價值不在時間的長流中被無意義的損耗。

蕭恩在跟親戚朋友吃飯的時候,常常被詢問最近有沒有明牌,可以來報一下?相信從事金融業的朋友對這樣的狀況也相當的熟悉,確實,有很多人因為職務之便或是擁有豐厚的人脈,可以早一步取得各類會影響股票漲跌的訊息;只要能在媒體發布相關訊息之前,比別人早一步搭上一列即將開動的股票漲跌列車,等到投資大眾開始因為後續消息開始買入/賣出之後,就能夠豐富收割。

這種故事聽得太多,不免讓蕭恩的團隊懷疑人生: 如果從股市賺錢那麼容易,蕭恩的團隊又何必死守著價值投資?

但,投資這件事,既簡單、又困難。簡單的是,任何人只要滿20歲,都可以自己走進券商銀行開戶,上至美國蘋果公司股票、下至台灣市值不到兩億新台幣的生技股,隨便你買、隨便你投。困難的是,如何選擇市場? 如何配置資產? 如何選擇投資標的? 如何決定投資期間? 如果沒有投資理念支撐,其實投資跟賭博,似乎也沒什麼兩樣。

作為價值型的投資者,蕭恩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賺的是全球經濟成長的錢。

蕭恩知道自己沒那種人脈、沒天天喝酒的毅力、也沒遊走法律邊緣的膽量,自然不適合走靠消息投資賺錢的路。短線交易在投資人之間是零和遊戲,有人賺錢、就一定有人賠錢;但對於價值型的投資人來說,一旦投資的研究到位,長期投資就很自然地可以享受到全球經濟成長的成果。

投資大眾的投資歷程,經常是由知道消息、由消息來決定投資開始;時間久了,聽多了投顧老師的諄諄教誨,也許會進階到波段操作。但是,真正要能賺到經濟成長的錢,就必須看趨勢及結構的變化。

結論

依據統計,若觀察全球基金的績效表現,標的週轉率低的,通常績效較好。過往多數人的投資經驗,天天判斷多空,注定是輸家;只做波段,大部分是賺小賠大;能掌握趨勢,是經過自己努力得來的贏家;但若能看懂經濟結構變化,就能輕鬆的成為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