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來,每當美國遭遇重大經濟危機的時候,聯準會就會啟動寬鬆的貨幣政策來維持經濟的發展。2020年病毒疫情引發史詩級別的經濟危機,3月份美聯儲緊急降息、並快速擴大其資產負債表,確實發揮了成效,讓美國暫時渡過「活久見」的「失業率快速竄高」以及「企業流動性緊缺」的緊急危機。然而,此次美國為因應疫情而以直升機撒錢,是否會造成惡性通脹的副作用,是很多人非常關心的課題。

直升機撒錢的副作用-惡性通脹

直升機撒錢,簡單來說就是各國央行直接為政府預算進行融資,融資方法就是央行打開印鈔機然後將鈔票提供給政府。歷史上有許多國家曾使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政府財政困難的問題,但一旦該國政府習慣於用印鈔來解決財政困難,那麼該國貨幣的信用度將會受到質疑,進而引發惡性通膨的風險。當惡性通膨失控竄升時,將會削弱個人財富的價值,同時債券價格也將重挫,連帶也會牽連為了符合監管要求而持有大量政府債券的金融業。

有越來越多專業機構警示美元有走弱的風險

面對二次疫情的威脅,美國有可能會再次擴大舉債,祭出財政支持方案,因此市場對於美元可能會貶值的擔憂其實不無道理,其背後的邏輯主要是考量: (1). 應對新冠疫情時,美國重啟經濟過早,使得染疫人數持續增加,許多州被迫再次封城,經濟活動再次停滯,失業率恐將繼續攀升; (2). 為透過大規模刺激計畫來支撐經濟,美國政府持續擴大借支,6月的預算赤字,已暴增至8640億美元,美元利率估計將在更長時間內,維持「接近零」的水準; (3). 歐元對投資人的吸引力,正逐漸增加,歐洲經濟雖受疫情重創,但歐盟各國已就7500億歐元紓困振興方案一事達成協議,代表著歐元區「財政政策的協調性」已進一步得到強化。

在大量印鈔救市的背景下,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受到質疑

美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表示,美元作爲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正面臨考驗,美國應對新冠疫情的能力及其管理國債和財政赤字的經濟政策是否有效等因素,都將決定美元是否能夠通過考驗。美國必須維持美元的公信力及全球對美國的信心,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元的地位將岌岌可危。

美元可能貶值,但失去儲備貨幣的地位難以想像

美元走弱與其他貨幣幣值的相對強度有關,但其是否走弱、或是走弱否會引發美元失去儲備貨幣的地位,則不必然相關。但美元若失去儲備貨幣地位,則代表全球金融體系運作的計價根本,將出現重大改變,這樣的風險不容輕忽。若要觀察這件事情的進展,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觀察:

  1. 主要的貿易計價單位: 在削弱美元的主導地位之前,新的共同貨幣仍有一些重要障礙需要克服。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全球大約85%的外匯交易是兌換美元的交易,半數以上的國際貿易也是以美元計價。目前歐元在全球外匯存底中,仍大約只有20%的占有率。於此情形下,只要美元在國際貿易中扮演的角色不變,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就很難動搖。
  2. 終極的避險工具: 面對疫情,除了美國之外,歐洲、日本與英國也在擴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見下圖),其中日本、歐洲在疫情爆發之前就已經多年持續進行量化寬鬆政策,而美國公債的收益率仍遠較日本、歐洲公債具吸引力,這也說明了為何在危機時,美國公債仍是金融市場上的主角,是有避險需求的投資人,主要購入的標的。
  • 人民幣的崛起: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近期迅速發展,中國也期待人民幣可擁有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然而,人民幣最大的障礙是匯率與交易都受到嚴格控制。在過去的美國大選中,中國經常被指控操縱人民幣的匯率,因為許多企業認為人民幣匯率被人為壓低,以保護中國的出口。中國同時也限制外資持有中國國債的數量,但儲備貨幣往往以政府債券的形式被持有,而非硬通貨,種種持有國債的限制,讓人民幣成為全球儲備貨幣之路充滿險阻。而在疫情爆發之後,西方國家對於中國威脅的恐懼與日俱增,香港國安法的通過,更增加了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政府的不信任感,意識形態的差距,是阻礙人民幣進一步成為主要儲備貨幣的鴻溝。

結論: 近期美元走弱,主要是反應疫情之後大家對於金融市場逐步回穩的觀察(risk on),也就是無須再持有過多的避險性資產(美元及美國公債)而導致。在美國快速擴張資產負債表之後,美元的地位受到質疑雖不無道理,但是美元對於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至關重要,也是目前國際貿易的主要計價單位,短期內並沒有看到更好的替代方案,畢竟,經歷疫情之後,除了美國,其他的國家也都傷痕累累,各自有各自的問題,因此,就長期資產規畫的角度考量,美元資產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春江水暖鴨先知,透過銀行的展望可以協助我們更好的掌握經濟前景

消費者與企業的財務健康狀況與銀行的獲利息息相關,因此,銀行對於未來的經濟與就業前景的可能變化,通常都會非常的敏銳,加上銀行本身擁有許多客戶的關鍵財務資訊,例如:客戶的收入、現金餘額、花了多少錢、把錢花在那裡…等,因此通常可以更加即時的掌握真實的經濟狀況並察覺正在發生的改變,因此,透過銀行的法說會,除了可以了解銀行本身的經營狀況外,同時可以作為我們掌握經濟前景的重要依據。

美國主要銀行預先為最壞狀況預做準備

美國的重要金融股-摩根大通、花旗、富國銀行、高盛集團、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已經在7/14~7/16舉行第二季的法說會,如原先市場預料,這些大銀行的第二季獲利呈現大幅的衰退,衰退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可能的未來信用損失預作準備(loan loss provision),目前主要銀行提列金額已經接近2008年金融風暴的高點(見下圖綠框)。

在法說會上,大部分的銀行認為美國未來的經濟與就業前景充滿很多不確定性,因此選擇了一個保守謹慎的做法,也就是面對新冠病毒這個前所未見的威脅,決定料敵從寬,先把他想像的很強大、很難纏,這樣才能審慎評估、多加準備,花旗集團為提列信用損失準備(loan loss provision),預計到年底失業率可能會小幅提高至10%左右。為了表明它可以應對更艱難的時期,摩根大通公司甚至將失業率預測提高超過20%。截至今年第二季度,美國銀行整體的損失準備金相當於貸款餘額的1.76%。在本月巨額撥備之後,摩根大通的準備金已約佔貸款餘額的3%。意思是,已經做好面對2008金融風暴同等規模的衝擊。

新冠疫情衝擊前所未有,經濟的能見度低是銀行保守應對的主因

如同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所說:“這只是非常特殊的時期。在正常的經濟衰退中,失業率上升,拖欠率上升,費用上升,房價下降。”然而,這次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儲蓄增加了,收入增加了,房價上升了。”,摩根大通財務長在被迫估算可能的信用損失時表示:“首先,我們必須開始看到拖欠情況。”,然而,據信貸機構Equifax稱,在3月底至6月底之間,消費者債務(抵押,信用卡,汽車貸款等)的嚴重拖欠率下降了一半,降至0.7%。這與摩根大通(JPMorgan)目前掌握的數字一致,其最大的消費貸款類別的拖欠比去年同期有所減少或沒有變化,而且大多數獲得延期的信用卡和抵押貸款客戶仍在付款。可以說,目前拖欠的狀況並不嚴重,美國政府的大量補助可能延後了放款違約的發生,增加了銀行判斷經濟真實狀況的困難度。即使失業率激增,刺激計劃也幫助個人保持債務的最新狀態,許多人利用了銀行的延期付款選擇權。

結論:

從目前銀行所掌握的數據來看,放款的違約與拖欠狀況並不嚴重,3月以來尋求更多貸款援助與寬容的請求已經結束。要求幫助的客戶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付款,而不是尋求更多的救濟。這樣的正面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來自於美國政府的強力補助,當補助消失可能就是挑戰的開始,因此銀行選擇了料敵從寬的應對策略,大量提列信用損失準備,就如同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所說: “我們為最壞的情況做好了準備。”,而這樣的準備也已反應在第一季與第二季的獲利上。

醜媳婦終究要見公婆,預計美股第二季企業獲利衰退44%

時序進入七月中,對於美股的投資人來說,將要面對可能是2008年以來最糟糕的企業獲利的時候了,根據Refinitiv數據顯示,標普500百大企業第二季獲利估計暴跌44%,將創下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差季度表現,2008年第四季企業獲利在當時崩跌了67%。

美國金融股第二季法說會利空出盡的機會高,是布局的良機

其中受到疫情的影響,市場預期金融股第二季獲利縮減幅度將超過52%,這也是三月以來金融股相較於美股大盤表現比較疲弱的原因。而目前市場為何對於金融股第二季獲利如此悲觀呢?主要的考量有二:「利率回到歷史低點,將壓縮金融股的獲利空間」、「擔憂放款的違約率將大幅增加,將使金融業的淨值下降」。這樣的擔憂確實有道理,但就像是我們不會用後照鏡開車一樣,與過去已發生的事情相比,更重要的是事情將如何演變?首先,在FED暫不考慮負利率的情況下,代表美元利率要進一步往下的空間有限,另一方面,有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實際的放款違約可能沒有市場在3、4月預想的那麼嚴重,以民眾申請房貸寬容的人數作為觀察(見下圖),目前實際申請的比例僅7.8%,各位可能很難想像在4月份最恐慌的時候,市場預期申請寬容的比例可能高達25%,然而真實情形是寬容申請人數在5月已經停止上升,甚至在6月底已經開始明顯下降,市場的預期與實際的情況出現了非常大的落差,這其實無可厚非,畢竟人性在極度恐慌的時候就是容易放大恐懼,這代表著美國金融股在第二季法說會上面出現更糟糕壞消息的機率偏低,即使出現不利的因素,在股價已經偏低的狀況下,跌幅也會相對有限,套句大家熟悉的講法就是,第二季美國金融股法說,很有可能就是利空出盡的時候。

俗話說禍福相依,疫情已經大幅衝擊了美國金融業第一季與第二季的獲利,那展望未來,這前所未有的變局又將給金融業帶來甚麼機會呢?我們認為有3個重要的X因子值得美國金融股的投資人去留意:

  1. 首先,因為嚴峻的疫情所以美國的企業竭盡所能的借錢以備不時之需,同時在美聯準會進場宣告進場購買投資等級債的政策下,造成「投資級債券發行量激增」。
  2. 再來,因為美國的利率來到歷史低點,所以出乎意料的,在疫情的陰霾下,「房屋抵押貸款的需求不減反增」(見下圖),以上兩點都將有利於提升銀行的收入。
  1. 更重要的是,實際的放款違約可能沒有市場預想的那麼嚴重(如上所述),這背後隱含著銀行在今年開始採用”當前預期信用損失(CECL)”的會計準則下,屆時實際的信用損失,可能比原先預估的更低,也就是說今年第一季與第二季的損失,在雨過天晴之後有很高的機會迴轉為利益。

結論:摩根大通、花旗、富國銀行、高盛集團、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這六家銀行將在7/14開始的接連三天陸續進行第二季的法說會,屆時即使市場的擔憂成真,預期市場下跌的幅度也有限,但是如果上述大銀行在本周法說會上透露出信貸損失狀況不若預期來的嚴重或是下半年的收入將逐漸轉佳時,那麼本周很有可能就是股價的轉折點,畢竟,股市的運作總是領先於實際基本面數據。

在這次2020肺炎風暴中,美國金融產業的股價重挫程度堪比2008年的金融風暴,其中,以投資銀行業務為主的銀行(如高盛、摩根史坦利)跌幅相對有限,但以個人金融業務佔比較高的銀行(例如:美國銀行、花旗銀行)股價出現較大的跌幅(見下圖),顯見目前美國的銀行體系的壓力主要體現在個人信貸領域,那麼,肺炎造成的大量失業會否使銀行的個人放款違約率大增,造成新的金融風暴呢?本文將從以下三個面向進行分析

  1. 與2008年不同,美國的個人負債呈現溫和成長,並未出現過度負債的現象

參考下圖,截至2019年底,美國的個人負債合計約當14.1兆美金,相較2008年的12.7兆美金,僅成長了11%,平均每年約成長1%,這樣的成長速度遠落後美國GDP約2~3%的成長率,可以說是非常緩慢的,代表美國的個人信用市場(包含房貸、車貸、信用卡貸、學貸)並未出現債務泡沫的現象。其中住宅相關負債(housing debt)約當10兆美金,占比達七成以上,放款總額從2008年至今幾乎沒有成長,顯見銀行對於2008年金融危機的震央-房貸,採取非常謹慎保守的態度,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房貸與其他貸款不同,它的放款金額往往非常的大,每月還款金額占客戶收入的占比也高,還款週期也長,所以當房屋貸款出現大規模違約風險時,對銀行的衝擊往往比車貸、信用卡貸、學生貸款更為嚴重,所以,如果要觀察是否有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時,房屋放款是首要重點觀察的項目。

  1. 2008年之後,美國銀行業的放款門檻提高,放款的品質獲得顯著的提升

2008年的金融風暴根本原因就是償還能力不足的人也可以輕鬆取得貸款,衡量的方式就是透過FICO信用分數來判斷,當FICO分數不足620分的房貸放款,就稱為次級房貸,透過下圖,我們可以發現2008年之後房貸的放款門檻提高,FICO 660分以下的放款急遽減少,這代表信用條件不佳的客戶難以取得貸款,相應的銀行的放款品質近年獲得顯著的提升;這次肺炎主要衝擊的對象,往往是收入較低且比較不穩定的族群,通常他們的FICO分數也會較低,在過去幾年銀行拉高放款門檻的趨勢下,較難取得銀行的放款,因此,銀行放款違約的狀況應該不會像2008年那般嚴重。

  1. 在美國政府強力的支持下,美國人的可支配所得還維持在相對高點,這代表出現大規模的違約事件的機率甚低

貸款負擔佔個人可支配所得的比例處於歷史新低(參考下圖),主要的原因有二,首先,利率正處於歷史低點,所以美國人每個月要支付的貸款利息比以往高貸款利率時期來得更輕微,再來,如同前面所說的,美國的個人負債呈現溫和成長,並未出現過度舉債的現象,因此,與十年前相比,對現在的美國人來說可以更加游刃有餘的支應貸款。

當然,也許你會質疑,上面的數據是肺炎疫情爆發之前的情況,當美國的失業率來到歷史新高時,美國人是否真的還有能力去支應貸款呢?實際上的情形是,中高收入人群受疫情影響較小,而低收入家庭雖然受疫情影響較大,但經濟救助措施卻使得他們免受疫情影響,根據統計,2/3的美國失業者收到的救助金實際上高過其疫情前的實際收入,事實上,目前美國正在研擬新一波的救助方案,其中爭議的重點就是,救助金如果太優渥,是否會影響失業者重新返回工作崗位的意願,可見在美國政府財政支出強力的支持下,美國人的可支配所得還維持在相對高點,這代表即使疫情造成失業嚴重,還不至於出現大規模的違約事件。

結論:嚴重的肺炎疫情對美國的就業市場帶來嚴重衝擊,讓人不免擔憂是否有演變為金融風暴的可能性,但是從放款餘額、放款品質與可支配所得的角度來分析,可以發現美國的金融體系已經從2008年的災難中習得教訓並持續的改善投資組合的品質,美國的政府在今年三月災難快速惡化的時候,也立即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並立即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力求在疫情過後,確保經濟仍可以回到正常運作,根據最新的就業數據也顯示,雖然失業數據很可怕,但是80%的失業仍屬於暫時性的(見下圖),隨著經濟的重新啟動,目前大部分的失業者仍有很高的機會重返工作岡位,因此,肺炎雖然造成的大量失業,但個人放款違約率大幅增加的機率仍低,應不至於釀成新的金融風暴。

受到新冠病毒肆虐的影響,今年的金融市場異常的動盪,然而就在美國央行強力撒錢的支持之下,S&P500指數也快速反彈,距離股價歷史高點僅一步之遙,同時,美國金融股卻因為以下三點擔憂,因此股價表現相對落後大盤近20%。

  • 企業瘋狂借錢,使得銀行陷入流動性風險
  • 利率回到歷史低點,將壓縮金融股的獲利空間
  • 擔憂企業與個人放款的違約率將大幅增加,將使金融業的淨值下降

然而,若逐一檢視相關數據,你會發現狀況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

  1. 在美國聯準會大量印鈔挹注之下,3月時銀行的現金緊張的狀態已經解除,目前銀行的流動性已經回到2月之前的正常水準(見下圖紅線),也就是說美國聯準會將作為銀行的後盾,不會讓銀行陷入掉不到頭寸面臨倒閉的窘境,為何麼聯準會一定要這樣力挺銀行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聯準會也需要銀行作為信用分配的腳色,將資金放貸到需要的企業的手上,避免企業倒閉的危機進一步的擴大,所以自然而然聯準會就成為銀行源源不絕的銀彈提供者。
  1. 利率對金融業利息收入的影響已不若過往敏感,但市場仍因經驗法則給與金融股較低評價

如同我們上一篇文章所提到,大部分金融股的商業模式,就是跟客人取得短期資金,然後將取得的資金進行較長期的投資,通常投資收益將高於資金成本,這就是所謂的利差;根據過往的經驗法則,當長期與短期的利差大幅下降,將大幅壓縮金融業的利息收入,參考下圖,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關係在2000年到2014年間是很明確的,只要利差下降(綠色線),接下來銀行的淨利息收入也會跟著下滑(黑色線),然而這樣的關係在2014年之後開始變的不明顯,參考下圖紅色框框,利差下降時(綠色線),但是美國銀行的利息收入反而逆勢成長(黑色線),也就是說,面對歷史性的低利率環境,銀行的獲利不一定會像過往一般遭到大幅壓縮,然而,股價卻反應了這層擔憂,預計在第二季法說會時,有很高的機率發佈優於市場預期的獲利數字,進而成為提振股價的一個利多因素。

  1. 預計第二季、第三季企業與個人放款的違約將持續增加,但這樣的衝擊預估將提前反應在第一季與第二季的淨值

企業獲利能力的削弱以及失業率的竄高使得投資與放款違約率恐將大幅上升造成資產減計的風險,尤其今年美國8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在今年起正式採用”當前預期信用損失(CECL)”的會計準則,預計將使呆帳準備提升20%至30%以上。這個新的會計準則要求銀行需要在貸款實際出現壞賬前,”事先”預測貸款期內的損失,並預先反映在損益表上面,也就是說新冠肺炎造成銀行放款違約造成的預期損失,將提前反映在獲利上面。即使在提列大量的”貸款損失準備金”的狀況下,美國的主要銀行仍然維持獲利的表現。

結論:當然疫情的後續發展仍然會左右著美國金融業的股價表現,並且在危機仍未完全解除的狀況下,金融股仍然面臨降低配發股息的風險,但是進一步檢視相關數據,對於金融業的獲利數字最糟糕的時間點可能就落在今年的第一季或第二季(參考下圖),對於投資人來說,現在到八月底之前應該是逢低布局美國金融業的好時機,畢竟,經歷2008金融風暴後,美國政府比你更擔心銀行倒閉造成整個金融動盪的危害,在這個背景之下,其實銀行的體質是遠比2008年更為健康,獲利的衰退如果僅是一次性的衝擊,那現在就是長線投資人的佈局良機。

自新肺炎大流行以來,美國的金融股就成為這次股災的重災區,在三月美股跌幅最深的時候,S&P500(下圖紅線)下跌幅度曾達30%,而金融股(XLF,下圖藍線)下跌幅度達到嚇人的56.9%,即使現在S&P500已完成V型反轉,金融股的表現仍然非常的掙扎,開年至今下跌了34%,對於偏好價值型投資的投資人來說,這到底是天上掉餡餅,應該要好好把握危機入市,還是這是裹著糖衣的毒藥,應該要謹慎以對?我們預計將以一系列的文章來探討這個問題,首先,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要先理解金融股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

  1. 利率回到歷史低點,將壓縮金融股的獲利空間: 大部分金融股的商業模式,就是跟客人取得資金(這邊的資金成本通常與短期利率較相關),然後將取得的資金進行投資(這邊的投資收益通常與長期利率較相關),通常投資收益將高於資金成本,透過槓桿的加乘,就是金融業的主要收益來源,而這邊的投資,對銀行來說就是放款,對於壽險公司來說,主要就是進行債券的投資;一般而言,當長期與短期的利差大幅下降,將大幅壓縮金融業的收益,因此,金融股的股價通常與長期與短期利差息息相關,參見下圖,當美國10年期公債利率與2年期公債利率的利差下降的時候(綠色向下),美國金融股的表現通常會相對落後於大盤的時候(藍線向下),因此,在美國快速降息以及避險需求激增的影響下,美國10年期公債利率以及利差雙雙達到歷史低點(沒錯,已經比2008年還低了),想當然耳,金融股將大幅落後於其他產業。
  1. 擔憂企業與個人放款的違約率將大幅增加,將使金融業的淨值下降:金融業取得客戶的資金之後進行投資,這個投資需要承擔倒帳的風險,簡單講,就是借錢的對象沒辦法按照約定進行還款,這邊放款/投資的對象五花八門(包含了信用卡放款、房貸、車貸、學貸、股票、債券…等族繁不及備載),蕭恩這邊就各舉一個目前大家最關心的部分進行說明:
    • 首先,能源公司是銀行的主要的企業放款對象之一,當油價崩跌(參考下圖綠色框),將使得市場開始擔心能源公司無法順利償還銀行的放款;如果這件事情成真,將成為銀行的壞帳。
    • 對於個人放款來說,房屋貸款是大宗,而三月的時候美國祭出非常嚴格的居家禁止令,使得經濟活動進入前所未有的急凍期,失業率也跳到前所未有的高點,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申請延遲繳納房貸,如果失業狀況持續下去,可以預見暫時延遲繳納房貸將演變成為房屋放款的違約事件。

透過上面兩個例子,各位應該可以理解,因為這次新冠肺炎對美國的經濟造成了全面性的衝擊,企業獲利能力的削弱以及失業率的竄高使得投資與放款的違約率恐將大幅上升,這對於金融業來說,必須痛苦的調整他們的獲利假設,造成資產減計的風險,這樣的苦果,將由金融業的股東來承擔。

3. 企業瘋狂借錢,使得銀行陷入流動性風險:對於銀行來說,因為資金來源主要是來自於存款,存款的特性就是客戶可以說走就走,因此銀行在帳上必須要保持一定的流動性,這邊的流動性一般而言就是現金,或是可以立即換現的資產,以去支應客戶對於資金臨時動用的需求,但是帳上保留太多現金,就沒有辦法拿去投資或放款來創造收益,因此,銀行應對流動性需求的方法就是跟其他銀行互通有無(調頭寸),這也就是我們說的銀行間拆借,在三月的時候,因為疫情造成經濟活動的停擺,使得企業現金流入突然消失,因此,在那時候,幾乎所有的美國公司都在跟銀行借錢,以度過漫漫長冬,然而,要在市場最缺錢的時候調頭寸談何容易!通常我們可以透過Ted Spread來觀察銀行調頭寸的難易度(參考下圖紅線),當下圖紅線下降時,代表銀行那時候手頭資金不充裕,三月時,由Ted Spread觀察銀行的現金呈現緊張的狀態,當然也會造成投資人的恐慌,對股價造成壓力!

結論:

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使得美國金融業的獲利能力大幅削弱,投資與放款的違約率大幅跳高,股價也遠遠落後於大盤,預計第二季財報恐將比第一季更加醜陋,然而,若仔細觀察五月以後美國經濟活動的較及時且底層的數據,預計6~8月應該就是金融股的好布局時機,為什麼這樣說呢?就讓蕭恩賣個關子,在下一篇文章跟各位進一步進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