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麥肯錫預測,目前東協國家有1.4億戶家庭,超過一半已經成為中產階級家庭(年收入7500美元以上),預計2025年時,東協家庭戶數將成長至1.8億戶,其中1.25億戶為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指的是甚麼?為什麼中產階級的增加,對於東協未來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呢?

中產階級通常指的是有穩定且較高薪酬工作的一群人,這群人擁有較高的可支配所得,OECD給出的明確定義是,中產階級指的是收入占國民收入中位數的75%至200%。這群人有較多的可支配所得,也就有較佳的消費力,具體的消費行為就是,有能力去買車、去購物中心、去銀行開戶、買房,當然就會帶動整體經濟的成長,因此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同時,中產階級通常是社會中學識較高的階層,有較好的理性判決力,是政治安定的力量。根據OECD的研究,中產階級欣欣向榮的國家會更健康、更穩定、民衆受教育程度更高、犯罪率更低、生活滿意度更高。可以說「中產階級」本身就是政治和經濟穩定的一個主要來源。

中產階級的崛起,也會帶動城市化的進程與房地產的實質需求,根據Visa 2017年的研究,全球化前二十名的大城市當中,若按照收入來細分城市人口組成,可以發現中產階級是這些世界級大城市的購房主力(參考下圖),也就是說,在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的過程當中,中產階級的崛起與在大城市購房需求的成長是息息相關。

東協的經濟成長快速,中產階級正快速崛起,這個族群的消費模式將出現甚麼樣的改變呢?

我們可以參考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支出模式,來推估未來東協的中產階級崛起後,可能的消費模式,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的統計(參考下圖),房屋(含能源)、運輸與食物是發達國家中產階級支出占比最高的三個領域,其中以房屋(含能源)支出的占比最高,尤其是對於35歲以下的年輕人來說,房屋(含能源)占支出達27%,也就是說,在中產階級人數與收入快速增加的過程中,房地產可能是受益最大的產業,尤其是東協的人口大部分都在35歲以下,效益將更為明顯。 

結論:

東協國家人口超過六億,擁有優渥的人口紅利,每年平均約有5-7%經濟成長率,目前正處於經濟成長速度加快的階段,連帶使得該地區的人均所得逐漸提高,中產階級的人數快速成長,對於政治與經濟的穩定將帶來幫助。這代表東協地區會有一群年輕勇於消費的新富階級出現,並且正在強勁成長中,帶來龐大的消費需求,預計房地產將成為主要受益的產業之一。

對於很多華人來說,「有土斯有財」是非常根深蒂固的觀念,這連帶使得大中華區的多個都市成為全世界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地方(見下圖紅框),以台北為例,平均而言,需要不吃不喝19.44年才能買得起一套房子,這還不算是購房難度最大的地方,若想要在北京、香港、深圳等大都市買房,分別需要累積43.13年、40.99年與40.72年的收入,這樣的高額房價很明顯已經超出一般人的可負擔範圍。

雖然從房價收入比來看,上述這些城市的房價高不可攀,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有泡沫破裂的風險,但深一層研究細想,可以發現高不可攀的房價背後反映的是「收入分配的不平均」。

以中國為例,吉尼係數(用來衡量財富分配的公平程度)由1990年的0.35成長到2015年的0.5(見下圖),代表過去3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財富分配不均的狀況日益嚴重。據統計,中國頂端1%的家庭占有全國1/3以上的財產,而在「有土斯有財」的觀念驅使之下,北京、上海、深圳自然成為中國有錢人置產的首選。

同時間,中國的中產階級也正快速成長,預計2030年中產階級的人數將達總人口的1/3,其中北、上、廣、深等重點城市,薪水早己超越台灣,高階主管在大陸工作的薪酬,是台灣工作的1.89倍,如果進入外商公司,更可能達到1.96倍。

也就是說,這些大都市的房價確實令一般人感到吒舌,但是快速累積財富的中國富豪與快速增加的中產階級才是拉動房價高企的主要推手。

依據官方統計,台灣前10%和前1%的有錢人的財富,佔全國財富的比重為63%和24%,吉尼係數約0.338,財富分配不均的狀況與其他國家相比,似乎並不算嚴重。但實情恐非如此。因為富豪會利用租稅規劃,把錢放在海外,而台灣受限於特殊的國際地位,能夠與其他國家簽署雙邊租稅協定的機會有限,因此稅務機關對台灣人的海外資產掌握度有限。瑞銀集團曾發布報告,估計台灣人有5000億美元的資產放置海外,僅次於中國大陸1.4兆、美國7000億美元。於此背景下,台商海外資金回流購置台灣不動產的消息仍時有所聞,這也解釋了為何台灣在薪資成長停滯多年,但房價仍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結論: 在都市化的過程中,主要大都市的房價節節高升,在華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影響下,使得大中華區的多個都市成為全世界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地方,已遠超一般人的可負擔範圍,然而,快速成長的富豪與中產階級才是推高房價的主要族群,通常他們具有比較好社經地位與穩定收入來源,也是歷史性低利率(浮濫的資金)的主要收益者,在政府政策或利率環境沒有重大改變之前,房價可能很難有顯著的拉回。

當我們要進行資產配置的時候,不動產投資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主因是短期而言,不動產具有穩定收益、分散投資組合風險的效果,長期而言,具有抵抗通膨、保值增值的好處;但問題是該如何有系統的評估一個國家/區域房地產長期的潛在成長空間呢?

「人口結構」、「經濟成長速度」與「城市化率」因為具相對較高的可預測性,因此是我們想要進行不動產長期基本面分析時可以藉助的重要參考指標(相關內容可參考蕭恩部落格上面的不動產系列文章),以下我們將借鏡日本的發展經驗,協助我們以古鑑今,挖掘下一個不動產的投資亮點。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經濟迅速恢復增長,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見下圖),1945-1975 年的 30 年間,城市化率年均增長 1.6%,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到 1975 年城市化率達到 76%。而在 1976-2000 年間,日本的城市化進展緩慢,城市化率年均增長僅為0.2%,城市人口增速大幅放緩,到 2000 年城市化率僅為 78.7%。

就在城市化率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也帶動日本的房地產快速飛漲,1945年至1975年期間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帶來大量城市住房需求,推動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因此日本的住宅用土地價格指數也從1955 年的 1.5 上漲至 1974 年的 71(見下圖),20年間快速成長超過40倍。

然而,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增速不斷下行,日本的經濟轉向低速增長,1975 年後日本城市化進程也進入調整階段,1960年以後,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增速就在不斷下降,經濟也逐漸告別高增長狀態,GDP 潛在增速從 1955-1975 年的年均 8.4%大幅下降至1976-1990 年的年均 4.0%。日本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都告別了高速發展,1975-2000 年間日本的城市化率僅僅從75.9%小幅提升到 78.7%。

結論:從日本過往的經驗來看,城市化率的快速提升,代表著大量的城市住房需求,這將推動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然而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增速不斷下行,日本的經濟轉向低速增長,城市化進程也進入調整階段,房價的增速也因而趨緩,因此,當我們要進行不動產的長期佈局時,可透過「經濟成長速度」與「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的研判,挖掘出未來城市化率增速較高的區域或國家。日本的經驗並不是特例,中國不動產飆漲的背後與日本有著非常類似的軌跡,在過去30年間,全世界城市化率增長最快的20個城市當中,中國就包辦了其中11個(見下表),當然也就造就令人咋舌的超高房價,與日本相同的是,在中國城市化率快速增長的背後,是超過10%的經濟成長與持續增加的勞動年齡人口(見下圖)。

世界银行报告:中国25年内将少9000万劳动人口_手机新浪网

你在台中市的西區買大樓裡的一戶房子,和在台東偏鄉地區買一棟透天厝,有甚麼不同?表面上看,都是買了一個居住空間,但在台中買房子,真正買到的,還有較多的工作機會、方便且優質的醫療體系,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以及就近參加藝文活動的機會。因此,當你在購買房屋的時候,實際上是購買了當地工作、醫療、教育、文化等等資源,這些資源在台中顯然比台東來得多,可以想見為何台中的房價一定遠高於台東。

換言之,因為大城市往往有較好的就業機會與較高的生活品質,因此隨著經濟發展的發展,人口有往城市集中的趨勢,因此一個國家或區域的都市化比率(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就是衡量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

下圖是過去五百年主要國家都市化比率(urbanization rate)的成長狀況。我們可以觀察到,經濟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例如美國、日本,它們的都市化比率相對領先於其他國家,而中國在過去20年中,伴隨著經濟的快速成長,都市化比率也由不到40%快速躍升到近60%。

根據PWC的彙整統計,全球GDP的85%來自城市,目前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區,每周有150萬人加入城市生活的行列,其中以非洲和亞洲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尤為快速

然而成長中的城市要想以目前的速度繼續擴張,就需要對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根據PWC估計,僅在未來10年內,全球將在城市的基礎設施上投資78兆美元,以適應都市化比率的增長。其中,紐約,北京,上海和倫敦僅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就將需要8兆美元,這代表因應都市化的需求,將有更多的政府資源投入到大城市的基礎建設當中,這也代表城市與鄉村的差距可能進一步被拉大,生活在城市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基礎設施與更佳的生活品質,然而城市土地的供給是有限的,在都市化比率持續提升的狀況下,持續成長中的大城市其核心地段往往是不動產投資的不敗選擇。

目前看起來(參考下圖),美國、歐洲、日本等經濟相對成熟國家,都市化比率已達80%,要再繼續上升的空間有限;中國在過去經過20年的快速發展,都市化比率也已達到60%,北上廣深等一級大城市的房價漲幅也已具體反映此一情況。中國的都市化比率未來雖仍有一定的成長空間,但東協、非洲等國家目前都市化比率較低,代表未來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其發展進程將取決於當地的經濟成長與基礎建設的投入狀況,值得我們後續持續關注。

結論:

都市化(Urbanization)是文明發展的趨勢,也是各國政府資源投入的重點,在大都市裡生活代表著可取得較多的工作、醫療、教育、文化等資源,因此在評估未來房地產的成長潛在空間時,都市化比率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若對海外不動產投資有興趣,可透過參考下列統計資料的圖表,找出值得留意的國家/區域,再做進一步的研究與評估。

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會有不同的消費需求與投資目標,而購房的剛性需求往往出現在年輕人準備成家之時,當年輕人成家的數目越多,通常意味著有更多的購房需求,因此,當我們想要評估不動產的長期趨勢,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結構組成是不能忽略的重點。

展望未來十年(見下表),年輕人購房的主要剛性需求將逐漸由X世代(1965-1980年出生)轉移到Y世代(1981-1996年出生,又稱千禧世代),目前全球約有19億的人口屬於Y世代。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至2030年的十年間,Y世代將佔勞動力的最大份額,預計2030年將佔全球工作年齡人口(working age population)的40%,也將是未來十年經濟成長的主要受惠者。

當我們想要評估不動產的長期趨勢,經濟成長相對快速且Y世代人口佔比高的國家,是我們不可忽略的焦點,因為伴隨收入與成家需求的增加,預計將讓這些國家的Y世代年輕人成為推動房地產發展的重要力量,按照這一標準來分析,亞太地區國家,例如中國,印度,菲律賓,越南和印尼(見下圖右上方紅點),在經濟成長與Y世代人口佔比,相較其他國家都處於相對的優勢。

或許你會說,千禧世代(Y世代)的消費習慣與年長的一輩不同,他們通常崇尚自由不喜歡被約束,因此會比較偏向租房子而不是購買自己擁有的房產。但是,全球研究表明,目前有40%的千禧世代擁有自己的房屋,另外60%沒有房子的人,其中80%想買房,這樣的想法是很可以理解的,畢竟,擁有自己的房子對於很多人來說,是見證人生打拼成果的重要里程碑,在經濟快速成長的地方更是這樣。

結論: 人口的增長或減少,就像是溫水煮青蛙,都是緩慢與無感的過程,因此,房地產景氣分析的影響因素中,大多忽略人口結構的重要性。但若將觀察的時間拉長,以一個世代或兩個世代的人口趨勢分析,會發現人口因素對整個社會、經濟,甚至國家發展,都產生極大的影響,當然也包括房地產市場在內!當你在進行長期資產配置規劃的時候,不動產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建議您可以從人口結構出發,並輔以經濟成長進行篩選,或直接參考下圖,找出值得您留意的城市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與評估。

在各國央行直升機撒錢的政策下,投資所面臨的通貨膨脹風險正在快速升高(見下圖紅框),當我們要進行長期資產配置規劃時,通貨膨脹是我們當前不得不正視的風險。

如同先前我們在「如何應對各國央行直升機撒錢可能衍生的通膨風險」一文中所討論的,石油,房地產和貴金屬在高通膨時代會有較佳的績效表現,實際上,除了油價受疫情的影響,需求端暫時仍未完全恢復,使得油價仍在相對低位的40元水位盤整,但黃金與不動產的價格卻早已進一步水漲船高,目前黃金的價格已正式突破每盎司2000美元,達到歷史新高的水位,追根究柢,就是因為現在正處於大印鈔的時代,各國央行持續擴大資產負債表(印鈔),但黃金雖仍持續的開採(增加供給),但每年新增的黃金供給僅約2%,這也是過往近50年來,黃金向上走高的主要原因(見下圖)。

更出人意料之外的是,疫情雖然嚴重衝擊美國的實體經濟,但是美國的房價卻再創歷史新高(如下圖),並未受到失業率竄高的打擊,畢竟鈔票可以大量印製,但是土地與房屋是沒辦法短期間內快速擴大供給的,不動產這種稀缺的特性在大印鈔的時代就是價格最好的支撐。

其實,撇開疫情的短期干擾,若我們觀察美國的人口結構,可以發現美國的不動產市場可能正處於持續上升的黃金時期,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是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會有不同的消費需求與投資目標,而購房的剛性需求往往出現在年輕人準備成家之時,當年輕人成家的數目越多,通常意味著有更多的購房需求。美國千禧世代預計將持續增加購房的需求,經過時間的推移,美國購房的主力已逐漸由 X 世代(1966-1981 年出生),轉移到千禧世代(1982-1999 年出生),而千禧世代的人數 7900 萬人是 X世代的 1.2 倍(見下圖),甚至還高於戰後嬰兒潮(Baby boom)的 7600 萬人。

如果我們把美國30歲到40歲的這個族群作為主要的購屋主力,可以預見在未來的7~10年,具有購屋剛性需求的人數將持續增加(見下圖),而節節下降的房貸利率,正在催化購屋需求的加速發生。

結論: 當我們想要評估不動產的長期趨勢,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結構組成是不能忽略的重點,由此觀之,未來十年美國購房的需求將高於過去十年,再加上低利率環境的推波助瀾,使得美國經濟雖然歷經了疫情的嚴峻考驗,美國的房價仍將處於上升階段,其抗通膨的特性,亦是我們進行長期資產配置不可或缺的一環。

自3月新冠疫情大幅爆發之後,美國聯準會與國會共同為美國經濟注入了超過2兆美元的資金,令市場有越來越多專業機構警示美元走弱的風險,甚至讓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受到質疑。

其實美元貶值只是美國大量印鈔票衍生的風險之一,就長期資產配置規劃的角度而言,大量印鈔是否會進一步造成通貨膨脹的風險,是比美元貶值更加值得思考的風險,畢竟,跟失業率相比,防止通貨膨脹大幅惡化才是央行政策操作的首要之務,這代表著,如果通膨威脅再次降臨,那麼即使在經濟仍然疲弱、失業率高企的狀況之下,央行可能被迫再重啟升息,對於目前極度仰賴低利與寬鬆貨幣創造的股票與債券榮景,無異是一個重要的市場結構性重大改變,因此這樣的風險不可不防。

對於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角度來進行思考,首先,低利與寬鬆的貨幣在理論上是滋養通貨膨脹的良好環境,但是從過去十年的經驗來看,美國、歐洲、日本與英國持續擴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見下圖)並維持相對低利的環境,但通貨膨脹基本上仍然保持溫和,並未出現過熱的狀況。

當然,對投資而言,過去沒發生,不代表未來不會發生,因此,我們在進行長期資產配置規劃時必須把這樣的可能性納入考量,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哪種投資能夠最好地抵禦通貨膨脹的風險?觀察資產收益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相關性是可以協助我們弄清楚這個問題的好方法。

相關性的想法很簡單,當資產的收益追踪通貨膨脹的過程越緊密,該資產就越能起到對沖作用,也就越能抵禦通貨膨脹風險。具體而言,資產與通貨膨脹的相關係數越接近1,則提供的保護就越好。在頻譜的另一端,相關係數在0到負1之間,表示資產收益率傾向於朝相反的通脹方向移動。

查看過去50年中各種資產的回報並檢查它們與通貨膨脹率的相關性(參考下圖),可以發現與通貨膨脹最相關的資產是金屬、房地產和原物料。黃金和石油的相關係數最高,為0.35,白銀和房地產的相關係數為0.25。標準普爾500指數和債券的收益率相關性分別為負0.12和負0.14。這意味著,當通貨膨脹上升時,股票和債券的收益往往會下降。因此,通貨膨脹對於價格已經高企的股票市場或債券市場,確實是需要留意的風險。

那麼,在最極端的通貨膨脹時期,各主要資產的表現如何?回顧過去半個世紀,通貨膨脹率最高的10年中(1970、73、74、75、77、78、79、80、81、90),各種資產類別的平均收益。這些年的年平均通貨膨脹率是10%。石油的年平均回報率為28.4%,黃金為20.9%,白銀為17.5%,房地產為7.7%。在這10年中,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平均年收益率為3.4%,債券的平均收益率為3.1%。

結論:

未來是否會出現高通脹尚待觀察,但是隨著更多的財政刺激措施即將到來,且股票與債券受低利率的推升已到歷史高點,這樣的風險不可不預防,從過去50年的經驗來看答案很明顯:石油,房地產和貴金屬在高通膨時代的績效表現比股票和債券等證券好得多。